鹦鹉
罗隐〔唐代〕
莫恨雕笼翠羽残,江南地暖陇西寒。
劝君不用分明语,语得分明出转难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,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,
江南气候温暖,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。
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,
话说的太清楚,人就愈加喜爱,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。
注释
雕笼:雕花的鸟笼。
翠羽残:笼中鹦鹉被剪去了翅膀。
陇西:陇山(六盘山南段别称)以西,古传说为鹦鹉产地,俗称其为“陇客”。
君:指笼中鹦鹉。分明语: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。
出转:指从笼子里出来获得自由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李子光 李国平 贺国英主编.《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》:中国铁道出版社,2001年11月第1版:第493页
2、
汪正楚编著.《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》:上海大学出版社,2001年09月第1版:第329页
3、
张燕宁 杨旭红编译.《唐诗三百首:注音精选本》:宁夏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2年09月第1版:第257页
4、
李之亮 张玉枝 贾滨选注.咏物诗精华:京华出版社,2001:第150页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罗隐投靠江东,受到钱镠(liú)礼遇之时。他尽管投靠了钱镠,选择“偏安江南”,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国都长安,仍然不忘自己报效唐皇的理想。他很苦闷,但又无从发泄,这首《鹦鹉》小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谢真元主编·《唐诗300首鉴赏(汉英对照)》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6.9
赏析
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《鹦鹉赋》,是托物言志之作。祢衡为人恃才傲物,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,到处不被容纳,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,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,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。罗隐的这首诗,命意亦相类似。
“莫恨雕笼翠羽残,江南地暖陇西寒。”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,已被人剪了翅膀,关进雕花的笼子里,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: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,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。话虽这么说,“莫恨”其实是有“恨”,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:尽管现在不愁温饱,而不能奋翅高飞,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。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,虽然怀有
简析
《鹦鹉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为一首咏物诗。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,而是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诗人的心曲。说鹦鹉出语招祸又是其处境的比况;借劝说鹦鹉来抒泄内心的悲慨,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忧谗畏讥的抑郁心情。全诗淡淡写来,却意味深长,寄慨遥深。
罗隐
罗隐(833年2月16日—910年1月26日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大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 489篇诗文 93条名句
古剑篇
郭震〔唐代〕
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,红光紫气俱赫然。
良工锻炼凡几年,铸得宝剑名龙泉。
龙泉颜色如霜雪,良工咨嗟叹奇绝。
琉璃玉匣吐莲花,错镂金环映明月。
正逢天下无风尘,幸得周防君子身。
精光黯黯青蛇色,文章片片绿龟鳞。
非直结交游侠子,亦曾亲近英雄人。
何言中路遭弃捐,零落漂沦古狱边。
虽复尘埋无所用,犹能夜夜气冲天。
田家元日
孟浩然〔唐代〕
昨夜斗回北,今朝岁起东。
我年已强仕,无禄尚忧农。
桑野就耕父,荷锄随牧童。
田家占气候,共说此年丰。
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
岑参〔唐代〕
火山六月应更热,赤亭道口行人绝。
知君惯度祁连城,岂能愁见轮台月。
脱鞍暂入酒家垆,送君万里西击胡。
功名祗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