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,跟随着远风飘荡。
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,一直朝上吹向云层。
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,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?
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,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。
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,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。
算了吧,就不要再提起,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。
注释
转蓬:随风飘转的蓬草。
飘飖:形容举止轻盈、洒脱。
回飚:亦作“回飙”。旋转的狂风。
毛褐:粗麻制成的短衣。
薇藿:薇和藿。贫苦人用以充饥。
前六句写转蓬。转蓬,又名飞蓬,是一种菊科植物,蓬花如球,遇风辄起,随风旋转,故而得名。“转蓬离本根,飘摇随长风”二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。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、四二句:“何意回飚举,吹我入云中。”描写转蓬蓦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形。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,那么这两句从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,从“何意”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,已然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,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,寄予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。接下来的二句:“高高上无极,天路安可穷?”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,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。以上六句,句句写转蓬,句句隐喻作者自己
《关雎》,后妃之德也,风之始也,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。故用之乡人焉,用之邦国焉。风,风也,教也;风以动之,教以化之。
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
情发于声,声成文谓之音。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故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诗。先王以是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。
故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。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风。至于王道衰,礼义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“变风”“变雅”作矣。国史明乎得失之迹,伤人伦之废,哀刑政之苛,吟咏情性,以风其上,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。故变风发乎情,止乎礼义。发乎情,民之性也;止乎礼义,先王之泽也。是以一国之事,系一人之本,谓之风;言天下之事,形四方之风,谓之雅。雅者,正也,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。政有小大,故有小雅焉,有大雅焉。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是谓四始,诗之至也。
然则《关雎》《麟趾》之化,王者之风,故系之周公。南,言化自北而南也。《鹊巢》《驺虞》之德,诸侯之风也,先王之所以教,故系之召公。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正始之道,王化之基。是以《关雎》乐得淑女,以配君子,忧在进贤,不淫其色;哀窈窕,思贤才,而无伤善之心焉。是《关雎》之义也。
寇恂字子翼,上谷昌平人也,世为著姓。恂初为郡功曹,太守耿况甚重之。
王莽败,更始立。使使者徇郡国,曰“先降者复爵位”。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,况上印绶,使者纳之,一宿无还意。恂勒兵入见使者,就请之。使者不与,曰:“天王使者,功曹欲胁之邪?”恂曰:“非敢胁使君,窃伤计之不详也。今天下初定,国信未宣,使君建节衔命,以临四方,郡国莫不延颈倾耳,望风归命。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,沮向化之心,生离畔之隙,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?且耿府君在上谷,久为使人所亲,今易之,得贤则造次未安,不紧则只更生乱。为使君计,莫若复之以安百姓。”使者不应,恂左右以使者命召况。况至,恂进取印绶带况。使者不得已,乃承制诏之,况受而归。